朝鲜时期的“未发”论辨及其理论差异——以巍岩与南塘为中心
作者: 邢丽菊
关键词: 论辨 朝鲜 《中庸》 “中” 状态 朱熹 本然 事物
摘要:一、从朱熹的未发论谈起如所周知,“未发”与“已发”问题最初见于《中庸》的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”。此处将心的作用按照现实中的发显与否依次定义为“中”与“和”:心感于外部事物之前的本然之面貌,这是未发的状态,即“中”;思考的作用已经开始,并能根据情况进行适当调节,从而达到不偏不倚,这是已发的状态,
上一篇:厄洛斯神话的哲学启示
下一篇: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“第一哲学”对话